识别非法金融广告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
非法套路贷
远离非法集资 农民群体重点普及知识

识别非法金融广告

1

如何识别非法金融广告

“根据您的个人征信记录,XXX公司为您提供最高100万的授信额度,门槛低,手续简单,三分钟到账……”“xxx理财产品收益高、风险小,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20%,速点击抢购“张大爷收到多家贷款、理财营销短信。这类以虚假、夸大的广告内容刺激消费者盲目借贷、过度消费,易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产生大量纠纷的源头。而以低门槛、高收益率引诱误导消费者“投资理财”类互联网金融广告,则可能涉及非法集资。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五花八门的金融广告,“心痒”的同时要多留个“心眼”,冷静分析守住“钱袋子”,小心那些“有毒”的金融广告。

2

金融消费者在识别金融广告真实性、合法性时,可以从其基本特征入手

  • 1
    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未合理提示或警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承担风险责任的;
  • 2
    对未来效果、收益或者预期相关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的;
  • 3
    夸大或片面宣传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做虚假或夸大表述的;
  • 4
    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的;
  • 5
    对投资理财类产品收益、安全性等情况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
  • 6
    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贷款中介、信用担保、典当等名义发布的吸收存款、信用贷款内容的广告 或与许可内容不相符的;
  • 7
    引用不真实、不准确数据和资料的;
  • 8
    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违法活动内容的;
  • 9
    宣传提供突破住房信贷政策的金融产品,加大购房杠杆等。
3

需要三招守住你的“钱袋子”

  • 一是要学习广泛的金融知识。
  • 二是要多思考,提高警惕,避免盲目、冲动地进行金融交易。对高收益的诱惑要有清醒认识,
    不要妄想“天上掉馅饼”,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进行冷静分析,避免
    上当受骗。对于网络借贷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想一想是否有能力偿还高利息,是否
    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影响。
  • 三是要慎行。谨慎使用金融工具,不将个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规的机构和网站中;银行
    网银密码和网站社交账号密码要分开,防止银行卡被盗刷;不轻易转账。此外,很重要的是,
    要学会辨别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方的金融资质。
4

理财小知识

  • 如何进行养老理财规划?
  • 在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下,我国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主要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自主建立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对参保职工的养老保障作用相对有限;但值得期待的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2018年,财政部、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财税〔2018〕22号),“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启动保险业试点。]政策全面推出后,个人客户可享受政府税收优惠,自主选择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专属养老产品和服务,满足养老保障需求,做好适合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储备,改善家庭资产配置。 现阶段,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处于较低水平,为保障退休生活质量,越来越多人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作为稳健、可靠的养老投资渠道。
  • 银行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投资期限较长,没有流动性设计;二是投资金额总量较大,部分产品为累积型,鼓励客户长期持有;三是追逐长期收益,根据客户的年龄结构设计差异化的风险投资策略;四是针对老年人需求,部分银行推出综合性养老理财业务,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用心呵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和非法套路贷

1

防范电信诈骗

  • 小玲一天接到 “医保中心”的电话,称其 “医保卡被他人冒用”,并要求核对、获取当事人的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特别提醒广大群众,利用医保卡进行电话诈骗——这是犯罪份子的诈骗新招。 这类电话号码通常为“+87”、“+85”“00”开头或非正常数位的电话号码,电话中犯罪分子冒充医保工作人员,称当事人医保卡涉嫌违法套现、透支或被冒用等,诱骗当事人提供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并将资金汇入所谓安全账户。如果没有进行甄别就将个人信息泄露则有被骗风险。
2

常见电信诈骗手段

  • 1
    冒充社保、医保、银行、电信等工作人员。以社保卡、医保卡、银行卡扣费、密码泄露、有线电视欠费、电话欠费为名;或以个人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从事犯罪,为了给银行卡升级、验资证明清白,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为名,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账户。
  • 2
    冒充公检法、邮政工作人员。以法院有传票、邮包内有毒品、涉嫌犯罪、洗黑钱等,以传唤、逮捕、以及冻结受害人名下存款进行恐吓,以验资证明清白、提供安全账户进行验资,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账户。
  • 3
    以销售廉价飞机票、火车票及违禁物品为诱饵进行诈骗。犯罪嫌疑人以出售廉价的走私车、飞机票、火车票及枪支弹药、迷魂药、窃听设备等违禁物品,利用人们贪图便宜和好奇的心理,引诱受害人打电话咨询,随后以交定金、托运费等进行诈骗。
  • 4
    冒充熟人进行诈骗。嫌疑人冒充受害人的朋友或同学,在电话中让受害人猜猜他是谁,当受害人报出一熟人姓名后即予承认,谎称将来看望受害人。隔日,再打电话编造因赌博、嫖娼、吸毒等被公安机关查获,或以出车祸、生病等急需用钱为由,向受害人借钱并告知汇款账户,达到诈骗目的。
3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 1
    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中奖和他人能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及有致富信息转让,谨防上当。
  • 2
    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更不要上当将“急用款”汇入犯罪份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 3
    多作调查印证,对接到培训通知、冒充银行、公检法机构等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招工、婚介类的诈骗,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
  • 4
    如收到以加害、举报等威胁和谎称反洗钱类的陌生短信或电话,不要惊慌无措和轻信上当,最好不予理睬,更不要为“消灾”将钱款汇入犯罪份子指定的账户。必要时候,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等机构报告和核实。
  • 5
    购买违禁物品属于违法行为。对于广告“推销”特殊器材、违禁品的短信、电话,应不予理睬并及时清除,更不应汇款购买。对于要求先汇款后交货或要求预交定金、保证金、风险抵押金、公证费、手续费购物的陌生短信、电话,仔细甄别。
  • 6
    到银行自动柜员机(ATM、CRS等)存取遇到银行卡被堵、被吞等以外情况,认真识别自动柜员机的“提示”真伪,最好拨打自动柜员机所属银行电话的客服中心了解查问,与真正的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处理和解决。
  • 7
    日常应多提示家中老人、未成年人注意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分子通常喜欢选择相对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作为诈骗目标,作为子女或者父母,除了自己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外,应积极主动向加重老人、未成年人传递防诈骗的知识,为我们敬爱的长辈和需要呵护的下一代筑起防诈骗的知识围墙。
4

遇到电信诈骗怎么办

  • 应及时联系银行办理银行卡挂失、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密码修改等,防止可能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应尽可能及时记下诈骗犯罪份子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联系方式及银行卡账号,并记住犯罪份子的口音、语言特征和诈骗的手段经过,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和追缴被骗款等工作。
5

远离非法套路贷

所谓“套路贷”,是指以各种名目骗取被害人签订虚高的借款合同,虚高金额
达一倍甚至数倍,随后利用被害人无力还款的困境,迫使其以新的借款进行平
账,大幅度地抬高借款金额。


“套路贷”大多是团伙犯罪,数人以至于数十人纠集一起,采取各种违法手段
侵占被害人的钱财。有的敲诈勒索,有的侮辱谩骂、还有的大打出手,只要达
到侵占被害人钱财的目的,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因此,确有证据证明三人
以上组成较为严密和固定的犯罪组织,有预谋、有计划地实施“套路贷”犯
罪,已经形成犯罪集团的,应当认定为犯罪集团,对主犯从重处罚。


6

远离非法校园贷

  • 随着P2P兴起,多如牛毛的网络贷款平台纷纷上线,不少非法“校园贷”开始转入校园寻找机会,以方便、快捷、低息、低成本为诱饵,设置多种消费合同陷阱,诱骗消费欲望强的大学生贷款消费,合同签订后使出多种手段让贷款利滚利,导致“暴力催债”、“裸条借贷”甚至“欠贷自杀”等案件发生。
7

如何远离非法“套路贷”

首先要多了解熟悉金融知识,理性分析贷款实际利率标准,这样才能在面对非法校园贷的高利率和合同条款时有据可依,练
就对非法“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形式的甄别和抵制能力。


其次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贪图享乐,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同时提醒身旁的
同学和校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上了不法分子的当。


最后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时刻绷紧自我保护这根弦,保护好个人
信息和隐私,注意留存相关凭据。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第一时间与
同学、老师和家长商量,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如果不小心掉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遇到不法催债人、暴力催债人时,
一定要及时报警,并勇敢地与父母沟通。同时,保留借贷双方信息、转
账记录、银行流水以及短信、聊天记录等相关凭证。

8

非法“校园贷”的常见形式

  • 目前,国家明确规定,只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合法合规的信贷服务。下面几种形式的非法“校园贷”,大家遇到时要提高警惕。
  • 1
    高利贷
  • 2
    裸条贷
  • 3
    传销贷
  • 4
    刷单贷
  • 5
    多头贷
  • 6
    培训贷
  • 最后,再科普一点民间借贷的法律知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年利率24%以内的利息有效,超过36%的利息无效,可以追回。而24%—36%之间的叫自然债区,如果已经还了,则追不回来。所以借钱之前一定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

用心呵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远离非法集资

守好自己血汗钱,切忌踏入非法集资陷阱
小赵在A市辛苦打工,一年下来将工地工作收到的5万元带回了家,听说隔壁村王大壮投资了个一本万利的项目,小赵禁不住家里人绘声绘色地描述,投资了5000元,结果真的在三个月后收到了5500元的本息,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将存款一次性赌在这个项目里,并联系亲戚前后共筹集了20万元,最终王大壮人间蒸发,再也无法联系上。
1

非法集资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非法集资是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
    非法集资行为需同时具备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要件,具体为:
  • 1
    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 2
    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 3
    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 4
    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2

非法集资的危害和损失承担

  • 非法集资不可持续,犯罪分子通过欺骗手段聚集资金后,挥霍、浪费、转移或者非法占有,参与者很难收回资金,此外,非法集资严重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极易引发社会风险。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
3

非法集资的表现形式

  • 1
    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为幌子的;
  • 2
    以境外投资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的;
  • 3
    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以房”养老等为幌子的;
  • 4
    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
  • 5
    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
  • 6
    以“扶贫”“互助”“慈善”“影视文化”等为幌子的;
  • 7
    在街头、商场、超市等发放投资理财等内容广告传单的;
  • 8
    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
  • 9
    “投资、理财”公司、网站及服务器在境外的;
  • 10
    要求以现金方式或向个人账户、境外账户缴纳投资款的。
4

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段

  • 1
    一是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
  • 2
    二是编造虚假项目。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有的甚至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骗取社会公众信任。
  • 3
    三是以虚假宣传造势。不法分子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
  • 4
    四是利用亲情诱骗。有些类传销非法集资的参与人,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5

如何避陷入非法集资陷阱

  • 1
    对照银行货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收益率,确定回报率是否过高,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息“保险”、高息“理财”,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 2
    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金融产品。不与银行、保险从业人员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接收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欠条;购买保险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三查、两配合”,即通过保险公司网站、客户热线或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网站查人员、查产品、查单证,配合做好转账缴费、配合做好回访。
  • 3
    通过调查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集资企业资金投向是否是国家许可领域,经营项目是否真实存在。
  • 4
    一些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犯罪,相关媒体会进行报道,可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 增加金融知识储备,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些新金融产品、业务内容,了解其各自特点和风险,主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用心呵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农民群体重点普及知识

卖闲置银行卡惹大麻烦
郑某将自己一张长期不用的银行卡以30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他人,可到当年年底,警方找上了门,称其名下有张银行卡与多起诈骗案件有关,后经调查才得知就是自己卖出去的那张闲置银行卡。因郑某未直接参与诈骗,公安部门并未对他进行处理。但是,当地商业银行已将他列入了黑名单。
1

银行账户或银行卡如果出借或出售了会有什么后果

  • 最新的监管规定对出借或出售账户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处罚:一是自2017年1月1日起,对经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公安机关认定的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及相关组织者,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银行和支付机构将在5年内暂停其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3年内不得为其新开立账户。而且,人民银行还会将上述单位和个人信息移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向社会公布。二是自2017年1月1日起,对经设区的市级及以上公安机关认定的被不法分子用于电信诈骗的涉案账户,银行和支付机构将中止该账户所有业务,并通知开户人重新核实身份。如开户人未在3日内到银行柜面或者向支付机构重新核实身份的,银行应当对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暂停非柜面业务,支付机构应当对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暂停业务。

    因此,消费者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不要贪图小利将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出租、出借、出售给他人。一方面这种行为给不法分子实施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个人也可能会因此承担违法犯罪的连带法律责任,并被列入黑名单管理,对自己的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身份被不法分子冒用开户,个人名下的其他账户都可能受到一定限制。涉案账户开户人要到银行网点柜台或联系支付机构核实身份,出具被冒用身份开户、同意销户的声明。

    需要提醒消费者注意的是,银行和支付机构向个人重新核实身份,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个人提供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也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个人进行转账等涉及账户资金的操作,个人只需携带本人身份证件到银行柜面或者按照银行和支付机构规定流程核实身份即可。
2

支付结算小知识

  • 1
    在网络上使用银行卡时应注意什么?

    网络支付密码使用由数字和字母(大小写)组合而成的不易被破译的密码,避免使用生日、电话、证件号码、账号、 简单数列组合(如111111、123456)等易被猜测的密码。

    在信誉良好的网站进行交易,不要随意点击QQ、阿里旺旺等发送的不明链接、恶意网站的悬浮窗口,或电子邮件、 短信等渠道提供的网址。避免进入钓鱼网站。

    个人资料输入要谨慎,对任何要求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的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等保持警惕。

    不要在网吧等公共上网场所操作网上银行、进行网上交易或输入个人信息。

    安装网页浏览器工具条,及时更新浏览器软件、升级电脑系统安全补丁和杀毒软件。

  • 2
    在ATM机上使用银行卡时应注意什么?

    在使用自助银行门禁系统时,注意无需输入密码。

    留意自助设备周围是否有可疑附加物,如摄录装置。

    输入密码时,切记用手遮挡操作,以防不法分子窥视。

    对“热心人”的帮忙留个心眼,不要轻信旁人指点。

    认真识别银行公告,遇机器故障时及时与银行联系。

    交易结束后,妥善保管处置ATM交易回执单,切莫随手丢弃。丢弃时应撕碎销毁,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收集相关信 息。

  • 3
    扫二维码进行支付是否安全?使用手机支付有哪些注意事项?

    二维码支付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一种支付方式。由于其快捷便利、硬件设备成本低等优势,加上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大力推动,二维码支付得到了迅速普及,就连小摊贩都能够受理二维码支付。可以说,二维码支付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支付的快捷与安全是一个相互平衡的关系,二维码支付虽然快捷,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维码支付与传统的POS刷卡支付相比,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缺乏交易信息技术保障,也未经过专业的安全认证,制码技术门槛较低,不法分子可以将病毒、木马程序植入二维码,消费者容易受到恶意二维码的伤害。因此,消费者在使用手机进行扫码支付时,首先要清楚了解所使用的手机支付程序的功能,以及各项收、付款功能对自己资金账户的影响,防范可能的诈骗行为。另外,消费者还要注意二微码的安全性,做到不“见码就扫”,自觉提高防范意识。


    除了要做到上述注意事项外,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还要注意在日常使用手机过程中,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微信中的网页链接,防止被种植木马等病毒程序。同时要做好手机的安全设置,给手机和应用程序设置锁屏或登陆密码。一旦手机丢失,应及时联系提供支付应用程序银行或支付机构,并根据客服人员的帮助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保护自己账户

  • 4
    助农取款服务的概念?每卡每日累计限额是多少?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银发〔2011〕177号)

    (一)助农取款服务是通过银行卡收单机构在农村乡(镇)、村的指定合作商户服务点(以下简称服务点)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借记卡持卡人提供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的业务。

    (二)助农取款服务采用专门交易类型,由中国银联统一设置。每卡每日累计最高取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含)人民币

  • 5
    助农取款服务点应重点考虑哪些类型的经营地点?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银发〔2011〕177号)

    助农取款服务点重点考虑以下类型:(一)经营规范、运营稳定的商户,如供销社、百货公司、农资连锁店、饲料批发店、农副产品批发店等;(二)电信、移动、电网等运营商网点,邮政网点;(三)有固定营业场所、信誉较好的便民店、小超市。

    在能解决现金来源、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收单机构也可经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批准,选择村委会或由村委会推选的代理人为服务点。

  • 6
    银行卡丢了怎么办?

    立即打发卡行客服电话,能办理电话挂失的立即申请电话挂失,不能进行电话挂失的,尽快持本人的有效份证件到发卡行的营业网点办理挂失手续。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一般规定,银行卡在挂失之前以及发卡机构受理挂失起24小时在内的一切经济损失由持卡人自己负责,所以您还是要慎重保管好您的银行卡。

  • 7
    银行卡(账户)被盗用了怎么办?

    如发现银行卡(账户)被盗用,应第一时间致电银行客户服务热线,紧急挂失,防止资金损失扩大。同时,就近前往银行网点,出示身份证件及银行卡(账户),确认银行卡(账户)仍由本人持有且交易非本人操作。如遇夜间,可就近前往银行ATM机具,错误输入密码锁定银行卡(账户)。客户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前往银行网点提交公安机关出具的报案回执、身份证件复印件、银行卡(账户)正反面复印件等,并当场填写否认交易声明。银行在获取上述信息后,将协助客户开展调查,尽最大可能挽回资金损失。

用心呵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