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金融好网民”?

 

 

掌握基本金融知识,具备投资风险意识,传播金融好声音,树立同心圆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依法上网意识、文明上网意识、技能提升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等新时代中国好网民意识。

 

“金融好网民”行为指南:

讲诚信,守底线,不制造、不传播金融谣言,自觉抵制非法金融广告、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银行卡盗刷以及“校园贷”、“现金贷”等现象。

防范金融诈骗案例

 

 

接了一个电话,没了一套房

 

近期,某市警方发出紧急反诈提示:接报多名老人被诈骗分子利用“冒充公检法2.0版”的手法进行电信诈骗,造成高额损失。在同类诈骗案中,被骗对象均为空巢老人,子女不常在身边,日常与子女沟通机会少、联系方式单一,接触外界信息渠道相对封闭。

 

2.0版本新骗局

 

第一步:来电恐吓“涉嫌违法”

诈骗分子拨打电话到事主家中,冒充电信工作人员、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等,称事主身份已被盗用、正涉嫌违法犯罪,如要证明清白,必须绝对配合“公安机关”侦查办案,根据其电话指示对银行账户进行操作。这里同1.0版本诈骗方法相同,通常会有骗子A、B、C轮番上阵,冒充不同角色、制造紧张气氛,并要求事主切断与外界联系,仅仅与来电的骗子保持单线联系。

 

第二步:帮凶现身,“协勤”上门

除了电话遥控事主转账外,诈骗分子还会派出假的“公安协勤人员”前往事主住所,或协助事主利用网银、或随同事主前往银行进行转账。事主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遇见上门的“协勤”人员会更加信任,从而更容易向对方转账。

可以说,新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变形,是骗子精心打造的“线上+线下”的诈骗模式,但核心仍然是需要转账才能骗走钱财。

因此,请子女们提醒家中父母,公安机关和其他政法机关没有开设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也绝不会通过电话通知你涉嫌犯罪,无论电话或上门人员如何要求,凡是涉及向他人转账的,请一律拒绝并尽快报警。

 

只有提升防范意识,才不会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对付“黑科技”诈骗应该注意什么?

4类个人信息别乱晒
  • 01
    火车票、机票、登机牌
    上面的条形码或二维码含有你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等,可能被人窃取利用。
  • 02
    护照、车牌、门禁卡
    含有私人信息的图片会透露你的生活圈范围,使不法分子的作案成功率上升。
  • 03
    定位
    发布带有定位信息的朋友圈,会暴露你特定时间所处的位置。
  • 04
    住址
    经常晒家庭住址及周围的建筑、风景,别有用心的人可能利用地图进行“踩点”。
4类风险信息别乱存
  • 1
    银行卡照片
  • 2
    户口簿与身份证照片
  • 3
    支付工具的登录及支付密码
  • 4
    个人私密照片

以上信息不要存在手机里,聊天记录里含有此类信息也要删除。手机一旦丢失,信息存在被泄露的风险,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敲诈。

4种隐私功能别打开
  • 01
    “附近的人”
    微信上“附近的人”功能,会定位你的位置。可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
  • 02
    “常去(重要)地点”
    苹果手机中有“常去(重要)地点”功能,会显示你的常去位置。点击“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重要)地点”关闭即可。
  • 03
    “允许搜索”
    在微信“隐私”中,关闭“通过QQ号搜索到我”和“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
  • 04
    “允许查看”
    在微信“隐私”中,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
4种不明链接别乱点
  • 01
    网上测试
    “测测你前世是谁”、“测测你的命运”…测试时输入的姓名、生日、手机号等会被存入后台,可能会被拼凑出完整个人信息。
  • 02
    不明二维码
    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一旦其中植入木马病毒,可窃取网银密码,并把钱转走。
  • 03
    手机短信中的链接
    收到带有网址链接的短信,如不确定发送者是谁,尽量不要去点击。
  • 04
    社交平台上的链接
    不要随便点击陌生人在社交平台发送的链接,更不要在其中输入任何支付密码信息。

遇到以上的“套路”要擦亮眼睛,多持怀疑态度,可以通过报警咨询、网络搜索、朋友求助等方式,识别骗子的陷阱。

识别非法金融广告案例

非法金融广告现原形

 

日前,某市监管机构陆续接到市民投诉,在一家连锁药房门口,高音喇叭循环在喊“使用某某通买汽车返汽车、买房子返房子,买多少返多少……”有人半信半疑,询问是否有这样的好事,有人认为这是骗子,要求进行查处。

接到投诉后,该机构派出人员前去摸底调查。经过甄别,初步判断这是一起非法金融广告,其操作模式是在消费者购物时推荐其下载“某某通”APP,称“某某通”平台是一种创新型支付工具,消费出去的钱会以“云币”形式全额返还到消费者账户余额,实现购车、购房等“消费购物不花钱”。

针对发现的线索,监管机构迅速成立跨业务部门甄别小组,开展对问题金融广告的调查工作。经调查, “某某通”实际并未获得支付牌照,涉嫌开展虚假宣传、无证经营支付业务、非法收集个人信息以及传销、非法集资等多种违法违规行为。

在界定“某某通”金融广告的非法性质后,监管机构迅速联合市金融办、市工商质监局等,责令商户删除违规广告、消除影响,并提示其加强广告审核力度,进一步规范广告行为。

金融消费者如何增强自身风险责任意识

金融消费者通过广告接触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先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通过正规渠道咨询专业的从业人员,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谨慎的选择,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金融消费者在接触到金融广告时,在作出最终决定前可以通过如下的“三多”步骤来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

  • 一是多问
    涉及具体金融产品的广告,都应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可以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
  • 二是多想
    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想一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个人应对自己做出的金融决策负责,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不妨先去做一下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
  • 三是多学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广告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